查看原文
其他

土方车看不到电瓶车,直行车挡右转车的道……上海十字路口的这些“胸闷”细节,还有救吗?

上观新闻 2019-02-16

今天小观想跟大家探讨一个问题

走在路上或是开车上路

你有没有发现

上海的一些十字路口

常有些让人“胸闷”的细节


走在路上,我常犯“职业病”,看到这个设施,哎呀位置不对,这不是逼行人冲进机动车道么,移动一下多好;看到那个细节,哎呀,又不对,稍微改改,道路能通畅好多……

杨晓光(同济大学交通工程学教授、博导)
一起来看看到底有哪些问题↓↓
1

右转车辆和同方向直行的非机动车相撞

俗称“包饺子”

因为存在视线盲区

这样的交通事故很常见



近期,上海市相关部门通报的多起重型车辆撞人致死事故中,很大比例就出自这一情况。
   

2018年1月15日,王某驾驶的重型自卸货车,沿陕西北路行驶至澳门路右转,与一辆同方向直行自行车相撞,骑车人当场死亡。
同年1月27日,付某驾驶的重型自卸货车,沿松汇中路行驶至人民南路右转,与一辆同方向直行电动自行车相撞,致人死亡。
同年5月3日,王某驾驶的重型罐式货车,沿武宁南路行驶至长寿路右转,与一辆同方向直行电动自行车相撞,致人死亡。
同年6月3日,高某驾驶的重型自卸货车,沿金昌西路行驶至惠平路右转时,与一辆同方向直行电动自行车相撞,致人死亡。
同年6月7日,王某驾驶一辆重型自卸货车,沿龙吴路行驶至双柏路右转,与一辆同方向直行电动自行车相撞,致人死亡。    


司机的体会往往是,右转道和非机动车道并排紧贴,车辆右转时,即便小心翼翼、竭尽所能观察隔壁非机动车道,但可能还是会被忽然出现、往前直冲的电动自行车打个措手不及。


而从专业角度解释,两者为“锐角相交”,彼此都不容易发现对方。司机必须回头、借助狭窄的后视镜才能观察情况。这样的十字路口设计,存在事故隐患。


锐角相交,视线盲区


对此,杨晓光的建议是:

增设隔离栏


一个小小的隔离栏,变“锐角相交”为“直角相交”,封住4个开放的转角,就能尽量避免盲区。


隔离栏变“锐角相交”为“直角相交”,尽量避免视线盲区


三次元真实情况

↓↓



仔细看,路口设置了隔离栏后,直行的骑车人,路口不能直冲,而是沿着转角隔离栏,略微右转,在另一条道路的横道线处再往前直行。此时,右转机动车与直行非机动车已经呈现90度角相交彼此都能一眼看到对方,事故隐患大为降低。


如此设计,不仅仅避免“包饺子”事故,一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骑车人、步行者,无视信号灯,直接横穿、斜穿、S形穿行于路口等行为也同时得以避免。


2

右转与直行混行

阻挡右转车辆通行

造成人为拥堵


茂名北路和延安中路路口,茂名北路是一条单向单车道,大部分车辆都从茂名北路右转进入延安高架。


右转,意味着不受信号灯控制,理论上道路也应该十分通畅。但现实是,无论上下班高峰还是晚上9点以后,当周边道路都呈现“绿色”通畅,却唯独这条短短500米的茂名北路依然“红色”拥堵,甚至一路堵到上游路口。


晚上9点后的茂名北路依然红色拥堵


为什么会这样呢?绿灯时间短的情况下,单向单车道上,只要有一辆车需要看信号灯(左转或直行),那么后面成片的右转车辆也只能一起等候。

   

茂名北路的单车道较宽敞,留出的非机动车道也较宽敞,甚至能作为临时停车道。解决方案出现了:茂名路完全有条件分出两条道:右转专用道,直左共用道


如此一来,大量被迫滞留的右转车辆可直接行驶,拥堵问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解决。


3

人行横道线设置不合理

迫使行人“无视规则”


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正门口,一旦学生走出校门过马路,就会面临两难选择。


正前方就是目的地———同济科技园,但是这条宽敞笔直的道路竟然没有过街人行横道线、人行信号灯,唯有车辆疾驰而过。想要过马路,行人必须先左转,过一次信号灯,再右转,再过一次信号灯,等待很长时间,才能到达同济科技园。若无视规则就方便多了,直穿正前方即可。



两个选择对比过于明显,大部分人最终趋向便利,导致校门口常常上演危险一幕:不少骑行者、步行者,在没有人行横道线和人行信号灯的情况下,直穿马路。



为什么此处偏偏没有过街人行横道线和信号灯呢?嘉定校区2004年开始启用,当时校园周边还是农田,所以此处可以不设过街人行横道线和信号灯。


然而世易时移,如今,对面同济科技园大楼拔地而起,一些办公室、实验室均设在其中,它成为校园之外,师生们最常光顾的“编外校区”。过马路需求频繁,人行横道线和信号灯却没有更新


4

障碍物遮挡视线

很有可能引发事故


2018年6月7日,王某驾驶一辆重型自卸货车,沿龙吴路行驶至双柏路右转,与一辆同方向直行电动自行车相撞,致人死亡。


记者再次前往事发地发现,路口不仅没有发生改变,情况反而更加危险



由于上方正在施工,右转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在十字路口不仅敞开,还有一根粗壮的梁柱竖立在交接处,直接遮挡视线。梁柱上还特意贴了张不起眼的告示:视线盲区,注意安全。


然而,但凡右转车辆,驾驶员即便伸长脖子、扭转身体,也只能在右后视镜里看到柱子,几乎看不到隔壁非机动车道的情况,非常危险!


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江湾城路。绿化遮挡视线,无从判断是否会突然蹿出行人过横道线,绿化和交通安全设计不统一。



杨晓光供图


小小路口,事故隐患还有很多

↓↓


安谐路

一个信号灯为绿灯

几步之后又遇见一个红灯

究竟看哪个?驾驶员一头雾水


杨晓光供图


杨树浦路

各职能部门的杆子一个紧挨着一个

遮挡视线,破坏街道景观

能否全都挂在一根杆子上呢? 


杨晓光供图


上述种种“十字路口”问题究竟何解?杨晓光给出了系统性的思路:

关键在于“基于交通设计的完整街道系统”设计。什么叫完整街道呢?就是在一条路上,对每一个道路关联主体的通行权、功能、性能都能做出科学合理的交代,大家各行其权,不会“打架”。


目前国际上,有信号灯控制交叉口的一条车道,一小时内大致可以通过900辆小汽车,而我们的道路平均只能通过600辆。也就是说,我们的道路还有约30%的潜在通行能力,尚未发挥出来。其中一部分或许是源于不遵守交通规则,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有待加强,也有部分可以靠细节优化释放通行能力。


他特别强调,针对中国国情,交叉口开放转角的隔离栏非常有必要:

近些年,我一直提议中国城市的十字路口需要一场“改革”。尤其从交叉口4个开放转角的优化设计开始,需要统一安装隔离栏,降低“包饺子”之类的事故,杜绝骑行者冲入路口,这一点是针对中国国情的。


完整版请戳视频↓↓


对这些十字路口的问题,你怎么看?

在上海,还有哪些设计不合理的路口?

快来投票,或留言跟小观说说吧

↓↓




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原创作品,转载请注明出处

(本文有删节,原文请点击这里


作者:龚丹韵

微信编辑:大白


◢ 猜你想看↓↓↓

涂鸦圣地M50上新!旧大门变身搪瓷杯,汽车悬浮离开地面…我的脑洞不够用了

写《苦恋》的白桦先生今晨在上海逝世,享年89岁

入住先缴65万!上海多家民营养老院竟要收“门槛费”…合理吗?谁来管?

更多精彩内容,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



嘿,星标我们了吗?




“嗯,这篇好好看↓”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